2022走訪活動心得體會
2022走訪活動心得體會7篇
入戶走訪是貫徹群眾路線的實踐活動,也是基礎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2走訪活動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2022走訪活動心得體會篇1
上海正成為國內外資養老機構最集中的地區。凱健,星堡、魅力花園等3家美國巨頭已經在上海規劃了4個項目,日本理愛公司和上海本土企業合資的養老機構也將在9月開業。5個項目3個為護理型養老機構,2個為會員制銷售模式的老年地產。 2個位于郊區,1個位于城鄉結合處,2個位于市區。
上海養老市場也和其它地區類似,郊區多為大型的老年社區項目,市區為中小型的護理養老機構。但從整體來看,市區內的中小型護理機構還是稀缺,收費在5000元左右的可以算為中檔養老機構。在物價上上海要比北京貴10%左右,但在市區內,上海養老院的收費要比北京便宜5%-10%。如果位置處于市區內入住速度會比北京快20%左右。
上海高端養老機構(不包含老年地產)除了凱健以外,星堡也在提供CCRC式的全程化養老服務,不過高端養老機構的入住速度比不上北京,但中檔養老院的入住需求卻高于北京,上海的中檔養老院收費較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地段,而在裝修、設施和服務上根本和收費不匹配,和北京的養老機構相比真是有比較大的差距。這幾家收費在4000-5000的養老機構中,感覺也就銀康的工作人員素質相對比較高,具有服務意識,其它的幾家都讓人有些吃驚,難道這也叫服務嗎?要是真的有老人,怎么會忍心安置在這里!簡直和心目中想象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服務相差的十萬八千里。上海的中高檔養老院還有一個特征是暖氣或地暖今后會成為必配的設備,目前銀康和凱健都已經采用了。
上海的機構養老市場今年才算是全面爆發,據說規劃的新項目比北京要多的多,相信通過新機構的開業宣傳,能讓更多的人選擇機構養老這種方式,由此可能會造成上海機構養老市場的井噴。不過奇怪的是上海的物價和消費水平要比北京高一截,但養老機構的收費卻比北京低一截,這種倒掛的現象持續了很長的時間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莫非上海的運營成本真的比北京要低所以導致他們的收費相對便宜? 或者說上海的養老機構對于自身的運營沒有多少自信,害怕提升價格會帶來大量的客戶流失,所以一直不敢提升自己的收費?個人感覺北京的機構養老因為發展的早一點,競爭的重點已經放到了提升服務的層面上,上海的機構養老市場剛剛開始,所以重點還放在營銷和流程梳理上,不過隨著外資養老機構的進入和更多北京養老機構進駐上海,上海的養老市場相信很快會有一個明顯的提升,展現出它的獨特魅力。
2022走訪活動心得體會篇2
當前公安機關開展的“保平安、促和諧、全警愛民實踐大走訪”活動,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對公安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做好新形勢下社會穩定工作的根本保證,也是實現公安工作服務大局、惠及群眾的最大化,切實在構建和諧環境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的一項重要舉措,作為一名合格的社區民警,我們必須要會做群眾工作,與群眾打成一片,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下面我就如何做好群眾工作,從走訪群眾方面談談個人體會:
一、走訪面要廣。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轄區產生人財物的大流動,原先以戶籍地管理的模式已經越來越體現其不適應性,就許多警務區而言,走訪群眾不應只停留在走訪本地居民身上,“群眾”的范疇應該界定為“在轄區的實有人口”,包括流動人口、本地人員、常住人口,所以,我們在走訪工作中首先就要面廣,本地居民、本地干部、流動人口都應該是我們走訪、工作、宣傳的對象,因為走訪的意義和工作的收獲并不會因為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走訪時機要準。
走訪工作是隨機的,一般都由民警自行選擇合適的時機,但重要的是時機選擇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走訪的效果,從普遍意義上講,走訪時機應該選擇在群眾方便時、需要幫助時、重大喜慶或變故時,因為這一時機走訪,群眾愿意溝通交流,也更需要您的安慰和幫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選擇在星期天、節假日著便服走訪,這會讓被訪者感覺得到了你的尊重,認為你把他當朋友看,自然而然,你就會得到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三、走訪次數要頻。
當民警因為糾紛調解或需要群眾配合提供線索時,走訪的次數要增多,要連續數次地上門工作,特別是面對一時誤解或不理解的群眾,絕對不要“硬碰硬”對著干,要不怕難堪,不怕尷尬,要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當群眾被你多次的走訪感動或不耐煩時,就是你工作進展之時。
四、走訪時不要顧忌細節。
我們在走訪群眾時經常會碰到一些尷尬的細節,如好客的群眾端一杯浮滿泡沫、杯沿布滿黑垢的茶給你喝,被訪者給你一支低價的煙抽等情況,這時,作為一名基層民警必須做到熱情坦然而不顧忌細節,因為這是群眾對你的尊重,更是群眾與你套近乎,你受了,心近了,事好辦,你顧忌這顧忌那,留給群眾的便是遺憾,甚至是埋怨,所以,這種類似“同甘共苦”的舉動是拉近心靈距離的最好抓手。
五、不要失約拖沓。
責任區民警管的事情碎雜,稍有不慎便會漏掉遺忘一些事情,但對于走訪群眾的工作,必須做有心人,群眾托你辦的事,多留個心眼,在本子上記一記,定時疏理完成情況;你約群眾走訪談話的日子,千萬不能失約拖沓,說不定被訪的群眾還請了假在等你呢!俗話說“以小見大”,群眾會認為你架子大,說話不算數,面對這樣警官,誰會信任他,誰跟他講心理話,要是再去事后補救可能就“事倍功半”了。
六、走訪要有親疏遠近。
民警走訪對象是很廣泛的,、也有幫教對象、高危人員,但絕不能不分遠近、毫無原則地一味交往,一般而言,社區干部、普通群眾、弱勢群體要多走訪、多體察,幫教對象和高危人員要多了解、多關心,但與私人業主、年青異性、幫教對象走得太近太勤是大忌,這會使群眾誤認為你們是“好朋友”而沖淡對你的信任和支持,進而損害你的公正廉潔形象。
七、走訪形式要多樣。
走訪工作的形式可因人因事因時而異,下基層工作時可以走訪,參加會議前后可與村居干部進行溝通了解,平時路上偶遇也可以駐足交心。只要有機會,責任區民警就可以用不同方式收集各類信息,了解敵社情狀況,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做到啥時順手啥時出手即可。
八、走訪時要樹立形象。
在日常工作中,民警形象即代表著國家、政府和公權,是正義的化身,所以民警除了特定情況以外,一般都要規范著裝,做到言詞得體、禮貌可親,最忌諱的是“張口大話”和以管人者自居的姿態,要訣是多用“可以嗎”“好嗎”“能不能”等肯求性語言,建立互信、博得好感是圓滿走訪的前提和基礎。
九、走訪后要不斷總結。
群眾工作是一門藝術,走訪工作更像是一門哲學,簡單而又深奧,有時此法用在此人身上立竿見影,但用在彼人身上卻毫無效果,甚至適得其反,所以在走訪工作中摸索研究走訪藝術,及時總結工作經驗,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水平。
總之,深入開展“大走訪”愛民實踐活動,是公安機關發揚優良傳統、積極構建和諧警民關系的迫切要求,也是積極應對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和復雜的治安形勢、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公安機關全體干警一定要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不斷推出愛民、便民、利民措施,努力做到以民警“大走訪”促進警民“大和諧”,真正的做到警民一家親。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強化深化“大走訪”愛民實踐活動,心中時刻想著人民群眾,從身邊小事做起,以小見大,真正為民排憂解難,成為一名“親民、愛民、為民、利民”的人民警察。
2022走訪活動心得體會篇3
本次走訪,我認真摸清學生家長聯系電話和詳細地址,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愛心大走訪”,足跡踏遍了90%的家庭,一路走來,感慨頗深,“愛心大走訪”意義非凡。
一是促進教師貼近學生的家庭生活
聽說老師要去每位同學的家,孩子們興奮不已。3月25日,星期五,我利用了放學時間走訪了杜智超同學家。一路上,孩子沉默不語,走了大約40分鐘的路程,杜家出現在眼簾,啊,又矮又破的平房,可以想象下大雨時候那屋里的情形,房里的擺設簡陋的無法形容。邊和孩子父母交談,心里更不是滋味,想到杜智超同學經常生病,想到上學期的貧困生補助沒考慮到他,想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的還不夠細致,真是慚愧至極。當然,走的孩子家越多,對孩子們的了解就越發的深入,自己的內心感觸就越復雜。好多的孩子每天上學的路途都很遠,可是我從未發現有哪位同學遲到,內心更是覺得孩子們可愛聽話、值得欽佩!
二是促進教師與家長關系的融洽
在我們班級中,有70%的家長從未與老師溝通過,之間不免存在一些誤會。在這次“進萬家”家訪活動中,我們聽到家長講述的學生在家的一面,內心很震驚,原來孩子們是這樣的判若兩人!這應該是我們教育的失職。有些家長說:“學生沒有家庭作業”、“學校又收錢”、“飯卡不能在超市買東西”,家訪活動,恰好緩和了這些矛盾,消除了家長對學校、對教師的誤解,解釋完畢,家長也豁然開朗了。這些都讓我感到家訪的必要性。
三是走訪挽留了部分準備外讀的學生
近十年來,我校屢屢中考成績不佳,導致一些學生六年級畢業后設法轉其他初中就讀,造成了尖子生的流失、匱乏的情況,如此惡性循環,導致學校在家長心目中沒有形象。3月26日,錢校長、馬主任和我們走訪了六年級的曾月、龔馳、龔俊等同學,向其家長講述學?,F狀、規劃及發展前景,家長也看到了未來希望,學校的聲譽也再一次得到提升。
走訪成為了聯系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家庭的重要紐帶。我會走訪更多的學生,將走訪活動進行到底,為學校的發展、學生的進步、家長的滿意,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2走訪活動心得體會篇4
陽春三月,柳絳飄飄,櫻花浪漫,在這美好的時節,我們乘家訪月活動的春風,走進了學校的家,也走進了學生的心里。這次家訪感觸很多,讓我深深認識到了家訪的重要作用。
一是家訪讓我們深入到了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與學生、與家長面對面的交流,
加強了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了解了家長的期望與要求,了解了學生的個性與想法,加強了師生感情,對我們以后的工作將起到積極作用。
二是這次家訪讓我們了解家長對孩子寄予的厚望,還讓我們了解了學生的生長環境,尤其是一些貧困家庭的困境,增強了我們的責任心,也會讓我們更加地熱愛我們的學生,關注他們的成長。
三是這次家訪也讓我們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與家長達成一定共識,深深認識到鼓勵教育對樹立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
總之,這次家訪,收獲多多。尤其令我們感動的是,今天(3月29日),我們初一的三位教師收到全班同學送給我們的鮮花!我想,這鮮花是我們家訪澆灌出來的最美的花朵,是孩子們純真的心意,是我們家訪后師生感情空前融洽的見證!它將激勵我今后更加去關愛學生,更好地去努力工作!
2022走訪活動心得體會篇5
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走進去。
走訪的孩子家里,很多家庭都讓人看了很不舍??紤]孩子的隱私,孩子姓名皆為化名。
很遠處一個聲音跟我們打招呼“真是不好意思,讓你們久等了”,我們以為說話的是孩子家長,沒想到走近后,才知,正是孩子本人。
她叫小小,今年高考畢業考上大學,母親在自己讀初二的時候離家出走,之后未再管過她;
父親患二級精神殘疾,今年已發病2次,去年也發病2次,一次是在外地打工時,從事流水作業,因為吃藥會犯困,因此沒吃藥,為的是想多賺點錢,而沒吃藥在高強度工作壓力下更容易發病,果然...發病后還是奶奶和小小去到工廠將父親帶回家的;還一次發病是在晉江,父親在一個三輪車店看車,試騎過程中發病,店主認為是父親是偷竊,因此報警將父親抓進了派出所,小小匆忙趕到晉江派出所,跟警察各種解釋,準備了各種證明材料,最后才把父親帶出來;
家中主要收入來源于爺爺打摩的,奶奶做清潔工。爺爺患心臟病,所以小小總是很擔心爺爺的身體,奶奶的角色,其實相當于媽媽,做清潔工的同時照顧著姐弟兩的起居;
是的,小小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弟弟的媽媽也是因為知道父親有一次發病離家出走的,之后就改嫁了,沒再回來看過弟弟,弟弟目前在讀小學,課作由小小輔導;
小小跟我們志工說,最近母親知道她考上大學,來找她,想母女相認,她淡然的拒絕了,說,既然“她”已經缺席了最需要的十幾年,現在回來沒有什么意義了,還開玩笑地說“我自己都可以做媽媽了”,輕輕的一句話,卻讓人聽了很是心疼。
爺爺告訴志工,小小是家中的頂梁柱,外面的事情都是小小出面,她,不過是個18歲的孩子,因為家庭的特殊,她比正常家庭的孩子要承擔的多的多。
走訪,看似是慈濟在幫助孩子家里,其實,對方也在幫助我們。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那份堅強,同時也感恩他們讓我們有見苦知福的機會,從而更能珍惜現有的幸福。祝福小
2022走訪活動心得體會篇6
今天上午我們小組三人來到任蕾的家中對其進行助學走訪,外面剛剛飄過一場大雪,我們冒著刺骨的寒風,腳下踩著白雪,半小時后到達任蕾小朋友加所在的繁榮小區。
雖然天氣惡劣,但是我的心情卻是激動的甚至有些緊張,腦海中不斷構思著應該怎樣與任蕾及其家長溝通,然而到了任蕾家中,我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全家居住在一間十六平方米的房間中而且還是與其他兩家合租的,屋內并沒有進行裝飾,還保留著剛建完的原貌,一張床、一張桌子,桌子上都是任蕾平時愛看的書,一個小櫥柜上面還擺著一臺老式的電視機,影像模糊不清,還可湊合著看一看節目。簡單的家具都被擠進了這個小小的房間,雖然生活并不富裕,但阿姨卻是一個愛說愛笑的、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叔叔出去工作了,我們就和阿姨聊起了天。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快樂,有好的成績,阿姨也是如此,每當提到任蕾考班級第一的時候,臉上總是掛著欣慰的笑容。任蕾喜歡畫畫,墻上掛著一幅她畫的“小公主”,色彩鮮艷,看得出她的用心。我們還看了她獲得的獎狀,有“三好學生”“小標兵”等等,想想自己小的時候并沒有獲得什么獎狀,不覺有些慚愧,從書桌上的書中了解到任蕾是個喜歡看書的小女孩,作文書、故事書、意林等等,我覺得看書對任蕾來說是一種莫大的享受,從她閱讀時候流露出的幸福就可以感覺到。我們還和她玩起了跳棋,看看她認真思考的樣子,從心底涌出一股喜愛之情。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經接近三個小時,告別的時候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她的家,可是一路上她可愛的笑臉和并不富裕卻充滿愛心的家一直在我的腦海里浮現。
真的希望有更多的好心人能夠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幫幫這個可愛的女孩,使她能夠安心的學習,閱讀自己喜歡的書,與同學在明亮的教室中學習下去,越來越幸福與快樂。
2022走訪活動心得體會篇7
初見老彭,是在小區的門衛室里。居委的同志帶我去找的時候,他去小區里巡邏了,又去別家走訪了返回時,他特意在門衛室里等我們。老彭個子不高,人卻挺結實,歲月的風霜在他臉上刻出道道年輪,似乎比他的同齡人要多而且更深,右臂上戴著的.治安巡邏紅袖箍格外扎眼。
我們的談話從拉家常開始,我們開始交談的時候,看得出老彭還是有些拘束,大概還是和警察打交道太少的緣故,想來也是,與我們打交道多的那些混混,見到我們倒是要從容、油嘴滑舌得多。
我遞給他一支煙,他說不抽,早戒了。我有些詫異,印象中老煙民戒煙就如同戒毒一般艱難。老彭卻只是淡淡的說:條件不允許。從交談中我得知,老彭今年52歲,老伴患有多種疾病,都是治不好,累不得的,要靠藥物養著的病。家庭的重擔便一直由老彭一肩挑著。這個巡邏的工作還是社區幫他聯系的,每個月有600元收入。這便是家庭的全部收入。我問他老伴每個月藥費要多少呢?這些錢夠嗎?老彭憨憨一笑:還好,藥的價格降了,錢嘛,多有多的用法,少有少的用法。
談著談著,我看老彭也放松了,就問起他對我們工作的看法,請他給我們的工作提提意見。老彭確也誠懇,說了很多,自打干上了治安巡邏的工作后,對公安民警的工作也更加地理解了。只是小區里入室盜竊的案件還是時有發生,他覺著原因在于這個小區的出入口太多,不便管理。希望我們民警能幫著協調,想辦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走訪結束之后,老彭的形象還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若不是“大走訪”,我想自己應仍身陷在辦公室那瑣碎繁雜之中,也不會這么近距離的接觸老彭這樣普普通通的群眾。若不是接觸這些普普通通的群眾,我又何來這深深的感動,他們的平凡樸實,堅強樂觀,讓我的心靈再次得到洗滌。大多數群眾對我們的理解支持,讓我感動,給予我們的無比信任,也讓我倍感壓力。我仿佛看到老彭他們信任且期盼的眼神在遠遠的凝視著我,一瞬間,帽上的也閃亮了起來。
我無法忘記老彭初見我時的拘束,那最真切自然的舉動彰顯了我們之間的隔閡,警察與老百姓之間的隔閡。責不在民而在警。實踐也告訴我,這層隔閡可以被打破。我們需要的只是溝通,還有時間。樹高千尺,根在土壤,我們的事業,無論嫁接多少絢爛的鮮花,沒有根,終是結不出果實來的。
寫到這的時候,我環顧四周,望著辦公室擺放得整整齊齊的案卷和文書,突然感覺這空間狹小無比,雖然外面下著雨,還是決定再出去走走,因為那才是我們賴以生存、養育我們的天地。